11月27日,机电工程系全体老师集中观看了《时代楷模曲建武》和《施一公:小我与大我》两部纪录片。
十几年前,已是普林斯顿大学赫赫有名的终身教授的施一公,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几年前,已是清华大学副董事长的施一公辞去了他的职位,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也许有人会认为他选择回国是因为回国后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物质条件,可是对他来说,钱重要但是远远没有那么重要。他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把钱当做最重要的东西去奋斗,就全完了。”回到祖国,帮助祖国发展教育的施一公是在进一步实现大我。他回来的目的不是为了名利,而仅仅是为了改变一些东西,他希望三分之一的清华员工,在个人奋斗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脑子里能有一个大我。在施一公的心里,小我和大我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国外的时候。他说过,之前出国是因为觉得年轻就该出去闯荡,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现在是时候回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母校,为中国的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曲建武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辅导员。他先是从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成长为公司员工处长,接着又从公司党委副书记晋升为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在曲建武眼中,无论身处哪一个位置,其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都是为员工服务。2013年3月,他提出辞呈,回到教学第一线,做一名普通的大学辅导员。曲建武教授将自己三十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涯与三年的辅导员工作相结合,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走进员工心灵,且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了解员工,知道员工所思所想;二、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充分利用好科技手段。走进员工心灵,应做到对员工分类管理,除了问题员工以外,努力做到对所有员工深入了解,防患于未然。教师应首先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对于员工心灵的关注应该落实到长期的工作中来。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对于学困生还是学优生,家境优渥的员工还是家境贫寒的员工,有宗教信仰的员工还是普通员工等等,在员工分类管理进行的同时,加强对员工心灵的关怀。
看了以上两个视频,系上老师们纷纷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样一个好的时代中,如何实现自己的小我和大我,如何教书育人,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施一公老师和曲建武老师的先进事迹,使我们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中一定要有大我和小我,一定要心系员工。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深刻影响员工的为人处世,为将来他们步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始终心系国家与员工。
